恢复城市平衡
一直以来,我们被灌输的观点是景观设计是一种二元选择:灰棕色的工业城市景观,或是绿色的乡村景观。二者在环境和视觉上永远不同频。
但如果城乡分割不是这种零和博弈呢? 如果选择一种城乡结合的折中方法,打破我们的惯性思维,在国际试点项目中大范围推行,又会怎样?
事实证明,这样的概念确实存在。在世界各地,一片片空地正在回归自然的怀抱,各种建筑的外墙成为绿叶的栖息地,本地物种重新回归,新的生态建筑融入了自然光线和景观特色。
“城市再野化”理念的崛起不仅是环境的胜利,更是生活在“混凝土丛林”社会中的全球 55% 人口的胜利。[1]
紧急纠正猖獗的过度开发
让我们的城市地区变得更生态友好、和谐宜居,这对于扭转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改善人类健康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元威胁至关重要。为什么形势如此紧迫?
- 在空气质量受到监测的城市中,80% 以上的人暴露在污染水平超过世界卫生组织 (WHO) 限值的环境中。[2]
- 据估计,只要将 30% 的生态系统恢复到自然状态,就可以封存约 4,650 亿吨二氧化碳,还能避免 70% 的预测动植物灭绝。[3]
- 城市展现出自己的微气候,比周围的乡村要温暖几度。一棵健康的树相当于 10 台空调机组的制冷量,可以减少依赖化石燃料的能源网的消耗。[4]
恢复大自然对城镇的影响可以降低二氧化碳水平,并降低局部温度。这本身就值得称赞,也足以激励人们采取行动。然而,研究还表明,城市再野化有助于改善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一项研究项目显示,92% 的研究证实,城市再野化后,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这一比例上升到了 98%。[5]
显然,把城市的大片土地归还给大自然的想法早就应该出现了。只是太长时间以来,我们偏向了另一条道路。
2001 年至 2017 年间,美国放弃了 2,400 万英亩的荒野,将其用于住房、工业和能源领域。[6]大规模的混凝土侵蚀仍在继续,每天有 6,000 英亩的公园、森林、草地和水道因开发而消失。人们对再野化的共同关注有可能对全球栖息地产生有意义的影响。此外,城市再野化还有助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SDG),包括 SDG 11:可持续城市及社区,14:水下生命,以及 15:陆地生命。
面对这些无可辩驳的证据,城市决策者该如何尝试“荒野城镇”这一大胆构想?
再野化促进自然恢复和创造就业
城市再野化可以采取以下四种形式中的任意一种,具体取决于相关景观的地形和规模。[7]
- 城市绿化:这是标准形式的再野化,它将本地植物和自然过程逐渐被重新引入已经出现退化的城市环境中,以开始恢复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 绿色和蓝色通道:连接城镇和城市的受保护通道,通常穿过空地。在通常被城市扩张占据的地区,这些通道(乡村走廊、小河和溪流)能让动植物茁壮成长并分散开来。
- 小规模:50 公顷或以下的项目,通常涉及恢复特定地点,如公园、花园、边缘、林地或野花草地,并将其归还给大自然。
- 大规模:超过 50 公顷的项目,恢复整个景观,使其成为相互依存的动植物实现自我维持的资源库。例如,河流系统、绿地、国家公园和海洋保护区。
当地人在当地采取行动,其中一个例子是,2023 年,负责为伦敦城市绿化项目制定最佳实践原则的伦敦再野化工作组发布了一份关于支持自然恢复和加强生物多样性的报告。[8]该报告概述了再野化项目要取得成功的五个核心原则:
- 顺应自然:或许可以通过重新引入本地动物物种或拆除人工河道来恢复自然过程,例如栖息地演替和生态干扰。
- 选择适度规模:用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恢复生态系统,让大自然决定变化的进程。
- 打造有弹性的景观:承认大自然在不断演变,历史进程曾帮助产生了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一个充满活力并且由自然本身驱动的新生态系统,同时还要考虑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等未来可变因素。
- 确保所有人都受益:为庞大而多样的城市人口提供丰富的自然体验。有关获取的问题应是发展进程的核心问题,同时还要避免破坏那些可能需要防止人类干扰的再野化区。
- 支持当地经济:再野化可以通过休闲和教育产业来支持基于自然的经济。可持续的商业机会可以帮助为生态系统项目提供资金,如洪水管理计划、空气净化、水质、碳储存、土壤恢复和自然友好型食品生产。
事实上,认为再野化会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即让自然优先于商业化应用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失业,这其实是一种过时的误解。一项来自 Rewilding Britain 的分析显示,再野化后的十年内,工作岗位增加了 54%,该分析涵盖了 33 个项目,覆盖了超过 50,000 公顷的土地。[9]
有了这些发现,截至今年 4 月,英国首都已通过“再野化伦敦基金”(Rewild London Fund) 投入了近 3,000 万英镑(近 4,000 万美元)用于绿地和植树。现任市长 Sadiq Khan 计划到 2050 年将伦敦打造成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城市”。[10]
鉴于以上,我们再将目光转向世界上其他几个身处再野化运动前沿的热点城市。
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田园愿景
无论是将已开发的土地恢复到原始的未开垦状态,还是将一片绿色带入城市社区的生活,我们都可以从这些再野化先驱身上得到很多启发。
中国哈尔滨市为应对雨季日益增多的洪水,在市中心培育了一片充满活力的湿地。建筑师们设计了一个方案,将这座城市的原始湿地(长期以来因开发活动与自然水源分离)恢复成 34 公顷的城市雨洪公园——群力国家城市湿地。这座公园通过将雨水过滤到含水层,为野生动物提供自然栖息地,并为该市的 1,000 万居民提供休闲区,从而使生态系统受益。
中国的另一座城市——柳州致力成为自然建筑的典范。柳州于 2020 年开始建设,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森林城市”,拥有 4 万棵树木和 100 万株植物,它们装饰着所有基础设施的外立面,每年吸收约 1 万吨二氧化碳和 57 吨污染物。
同样在亚洲,新加坡的“花园城市”理念催生了 18 棵“超级树”——50 米高的人造树。这些壮观的建筑容纳了超过 15 万株植物,并帮助过滤雨水,产生太阳能,为居民提供急需的遮阳。新加坡还有长达 150 公里的“自然之路”,灵感来自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包括灌木、下层植物和树冠,充当促进生物多样性的绿色走廊。
印度德里已经指定了七个生物多样性公园,以改善水和空气质量,帮助洪水治理和碳封存,并降低危险的城市温度水平。亚穆纳生物多样性公园 (YBP) 位于亚穆纳河畔,拥有 457 英亩的森林和湿地。人们认为,它让日渐凋零的本土植物重获生机,并在冬季为候鸟提供了栖息之所。
在中东,根据再绿化倡议,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红海沿岸正在开发的大型智慧城市——Neom 将种植一百万棵树,并恢复至少 150 万公顷的土地。这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是“沙特绿色倡议”和“沙特 2030 年愿景”的关键组成部分。
尼日利亚拉各斯人口稠密的 Yoruba 社区资助了一个由社区主导的垂直花园网络,这些花园采用立式结构,内嵌土壤或水生栽培毡等生长介质,专门用于自然植被。该项目旨在降低温度水平,促进生物多样性,同时为低收入居民提供替代食物来源。
与此同时,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正通过其“更绿色的地方”(Greener Places) 框架建设更多的绿色基础设施,以重点关注气候适应能力。悉尼亲近自然的 One Central Park 建筑内遍布空中花园,在 1,100 多平方米的地面上,有 383 种 35,200 株植物,并由“滴灌”系统灌溉。
澳大利亚的另一个城市——墨尔本有自己的“绿化我们的城市”(Green Our City) 战略。2023 年,该市南岸的 Green Spine 摩天大楼开始建设。Green Spine 拥有 6,000 平方米的植被和屋顶花园,不仅是澳大利亚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垂直花园。
纽约的“高线”(High Line) 公园占据了一条废弃铁路的旧址,沿着哈德逊河蜿蜒 1.5 英里穿过曼哈顿。让大自然决定自己的再野化愿景,让物种之间的竞争和进化就像在最偏远的乡村一样。该项目对植物、蝴蝶和鸟类都有益,当然,幸运的人类还能享受更新鲜的空气,到风景优美的人行道上悠闲漫步。
同样,在英国诺丁汉,一个废弃的购物中心被改造成拥有湿地、林地和野花的城市中心。占地 6 英亩的 Broadmarsh 开发项目为这个由来已久的景观污点带来了新的生机,将吸引本土物种回到城市,并提供了一条连接附近著名“侠盗林”(Sherwood Forest) 的绿色通道。
诸如此类的城市再野化项目承认,景观的过度开发在极大程度上导致了自然的衰落。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同样质疑了我们对恢复和保护工作究竟从何处着手才能实现长足发展的先入之见。
迎难而上
无论项目规模如何,也无论发挥作用的动机和参数如何,城市再野化都会带来一些固有的挑战,但它们并非不可克服。
城市再野化应该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谈判工具,或是资产负债表上的一个数字,用于与更有利可图的替代方案进行权衡。它的某些价值难以量化,特别是那些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更平和、更充实的生活价值几何? 这些关乎社会优先问题的辩论正在进行,但结论尚未成型。
再野化不仅对植物和树木很重要,对动物和昆虫也是如此。如果鼓励更多野生生物进入城镇,我们该如何确保它们与人类安全共存?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 报告,人类感染的传染病有 60% 可以通过动物传播,人类中新出现的传染病有四分之三源于动物。这些“人畜共患疾病”,如新冠病毒、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 (MERS) 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一起夺去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了应对这些以及未来的疫情,我们必须加大对疫苗研究的投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力量,帮助我们领先于新出现的病原体一步。
如果我们未能谨慎地将城市再野化纳入全面的社会经济战略中,那么在经济困难时期就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中产阶级化会将新划定的绿地收入囊中,从而推高当地房价,扩大贫富差距。
大多数再野化计划都需要一笔初始资金,这往往超出了城市当局的能力范围。政府拨款的申请通常有限且很复杂,这可能会使许多计划在启动之初就陷入停滞。理想情况下,立法者需要找到一种方法,以快速跟踪再野化方案并保持方案符合预算。
不可避免的是,必须以某种方式从私营部门获得更多投资。
英国的自然环境投资和准备基金 (NEIRF) 正是为此设立,它为地方当局、企业和自愿团体提供数十万英镑资金用于开发自然项目,使其能够通过私人投资实现自我维持。[11]
最初将有 50 多个计划从该基金中获益,包括恢复泥炭地、提高洪水抵御能力和创造新的绿色城市空间的计划。英国政府的目标是到 2027 年每年刺激 5 亿英镑的私人投资来支持自然恢复,到 2030 年每年至少增加 10 亿英镑。
私营部门参与者已通过其作为土地所有者的角色,参与到城市再野化的进程中。例如,在美国,个人和公司拥有约 60% 的土地。[12]多数情况下,公共部门负责决定某块土地是否能够被再野化,不仅要变得充满活力,而且青翠。随着生态运动的公共关系利益日渐显露,更多私营部门的权力经纪人有望决定参与到这场鼓舞人心的再野化运动中。
不起眼的措施能带来巨大不同
城市再野化概念深受瞩目的原因不难理解。支持者认为,我们最终会拥有更清洁、更加可持续和有视觉吸引力的生活空间,对当地微气候和更广泛生物圈的健康都有益。对于有可能与自然节奏永久脱节的城市居民来说,绿洲有助于与外部世界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并鼓励管理意识。甚至有数据表明,在更绿色的地区长大的儿童智商更高,反社会和犯罪行为更少。[13]
城市再野化对每个人都有影响。它并不限于向数百万人投入预算的庞大城市规模项目。无论一个人的财力有多微弱,都有可能行动起来并加入这场运动。我们都可以在户外空间建立对生物友好的栖息地,如鸟箱和昆虫屋;可以种植树篱或在窗台上摆放花盆箱,或是在任何一片可用的绿色空间种植对授粉者友好的鲜花。
这项运动甚至得到了英国最重要的生物学家和自然历史学家 David Attenborough 爵士的支持,他曾在 2020 年呼吁我们所有人“再野生化世界”。[14]
如果我们无视从窗外看到的证据,我们还能通过什么绿化我们的星球?
目之所及,皆是混凝土、沥青和钢材,对绿色的渴望在无声叫嚣,就要从这张灰色的画布中破土而出。
如果我们真的身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山脚、[15]人类世时代的开端,那么城市再野化就代表了让人类与自然共存成为可能的模板——一个打破长久存在的城市/乡村二分法的完美概念工具。我们通过它,补偿生物圈遭受的、我们强加给它的苦难,也告诉我们的后代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珍爱。
[1] https://www.citizenzoo.org/CZ/urbanrewilding/
[2] https://www.who.int/news/item/12-05-2016-air-pollution-levels-rising-in-many-of-the-world-s-poorest-cities
[3] https://www.independent.co.uk/climate-change/news/rewilding-extinction-climate-change-biodversity-summit-co2-b1050021.html
[4] https://theconversation.com/urban-greening-can-save-species-cool-warming-cities-and-make-us-happy-116000
[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9754067/
[6]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1/06/8-cities-rewilding-their-urban-spaces/
[7] https://www.c40knowledgehub.org/s/article/Urban-rewilding-the-value-and-co-benefits-of-nature-in-urban-spaces?language=en_US
[8] https://www.london.gov.uk/media/100509/download
[9] www.rewildingbritain.org.uk/why-rewild/benefits-of-rewilding/nature-based-economies
[10] https://www.london.gov.uk/programmes-strategies/environment-and-climate-change/parks-green-spaces-and-biodiversity/green-space-funding/greener-city-fund
[11] https://www.gov.uk/government/news/50-projects-receive-up-to-100000-each-to-boost-investment-in-nature
[12] https://naldc.nal.usda.gov/download/CAT87209991/PDF
[13]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0/aug/24/children-raised-greener-areas-higher-iq-study
[14] https://blog.sciencemuseum.org.uk/rewilding-the-world/
[15] https://www.worldwildlife.org/stories/what-is-the-sixth-mass-extinction-and-what-can-we-do-about-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