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气候危机对生存构成威胁
![非洲:气候危机对生存构成威胁](https://media.alj.com/app/uploads/2024/08/Climage-change-Africa-Graeme-Mackay-3-752x357.jpg)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免受气候变化的蹂躏。
从欧洲肆虐的热浪和野火[1],到亚马逊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危机[2],再到太平洋和印度洋上众多群岛遭受的海水淹没[3],所有社会在应对即将到来的环境转型、为生存而斗争的过程中,都将面临艰难的选择。
然而,全球变暖正在显现它对已经受到不平等、贫困和冲突困扰的这片地区——非洲——最残酷的影响。
非洲拥有 54 个国家和 10 多亿人口,有着诸多由来已久的问题。长期以来,干燥的气候条件和高温一直是导致干旱和饥饿的元凶,近几十年来,已造成数以千万计人口的死亡。在这种背景下,内乱和跨境冲突更是雪上加霜,给许多已经身处困境的人们带来更多威胁。
尽管非洲尚未全面遭遇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严峻冲击,但它已经多次面临人道主义灾难。
目前,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所在的“非洲之角”地区正经历着 40 年来最为严重的干旱。长达五年的降雨不足已经影响了五千万人,其中两千万人可能面临饥荒。[4]令人震惊的是,非洲逾 20% 的人被归为营养不良的群体。[5]
如此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使得地面植被极易燃烧,2022 年遭遇由高温引发野火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绝非个例。
旋风同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22 年,南部非洲地区,尤其是马达加斯加岛,遭遇了一系列热带风暴的无情侵袭,导致大规模的民众流离失所和人道主义危机的加深。
沿岸海平面的上升同样是一个不祥的征兆。红海和西印度洋沿岸海平面每年分别上升 3.7mm 和 3.6mm,这一水平已然超过 3.4mm 的全球每年海平面平均上升水平。[6]
更为糟糕的是,或许更大的挑战尚在前方。未来几年,非洲各地面临的挑战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特别是考虑到非洲大陆正处于气候变化的困境之中。
与其他任何地区相比,非洲的温度上升得更为显著,且速度更快
非洲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极易受到全球变暖现象带来的各种影响。非洲的气温可能会持续上升,其增幅和增速可能会超过世界上其他地区。
从 1991 年至 2022 年,非洲的气温平均每十年上升 0.3oC,这一增速相较于非洲大陆在 1961 年至 1990 年间每十年平均升温 0.2oC 的速度有所加快。[7]到 2040 年,从中非共和国到索马里和苏丹,非洲的“脆弱国家”(这些国家以薄弱的治理能力、紧张的社会局势、人道主义危机和武装冲突而闻名于世)每年可能会持续至少 60 天的 35°C 以上的高温天气,比非脆弱国家高四倍。[8]
同时,降雨模式也可能变得更加难以预测。这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他们将要面对的现实挑战是真实而严峻的:极端天气灾难、作物歉收、生计丧失和荒漠化加速。
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全球变暖意味着更昂贵的账单、更少的购物选择,或者是假期的中断。但对于非洲的居民而言,全球变暖可能直接关乎他们的生死存亡。
这个脆弱地区的未来是怎样的呢? 非洲是否注定会随着全球气候的持续恶化而永远遭受苦难,还是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发展技术和实施投资计划来寻求救赎? 要应对非洲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大陆在气候变化威胁下所暴露出的独特脆弱性,我们需要注入更多的同情心和理解力。
气候变化危机下受难的数亿人
非洲所面临的气候问题是非常不公平的。总体而言,相比中国(23%)、美国(19%)和欧盟(13%),所有非洲国家每年产生的温室气体仅占全球总量的 3.8%。[9]同样,每年每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 1.04 公吨,远低于 4.69 公吨的全球平均水平。[10]
尽管非洲不是气候危机的罪魁祸首,世界气象组织仍然强调了非洲大陆在中短期未来要面临的六个重点关注领域。
具体包括气温加速上升;农业生产力下降;极端天气进一步加剧了粮食安全、流离失所和武装冲突问题;适应性基金的匮乏;损失和损害成本的持续攀升;以及早期预警系统的不完善。
无论何时何地发生,热浪、洪水、旋风和干旱都是毁灭性的灾难。然而,在像非洲这样经济困难的地区更是如此,截至 2023 年,该地区的平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仅略高于 2,000 美元。[11]在非洲,灾害应对体系尚不完善。落后的卫生条件导致了疾病的肆虐,而饥饿问题则因“微不足道的”影响就可能迅速加剧,使民众陷入更深的饥荒。
对于许多普通民众而言,这是一个关乎生存的问题。
数据显示,2022 年非洲逾 1 亿人受到气候灾害的影响,其中 5,000 人则死于干旱和洪灾。实际数字可能要高得多,因为在这片广阔且地形复杂的地区,通信并不可靠,难以准确汇总统计数据。
除了因气候变化导致的人员伤亡外,据保守估计,2022 年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 85 亿美元——这对于一个经济本已落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地区而言,无疑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2022 年非洲的天气、气候和与水相关的灾害。备注:鉴于数据缺失,图中并未显示某些灾难导致的经济损失。
农业是众多非洲家庭和经济体赖以生存的关键,它吸纳了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超过半数的劳动力人口。然而,自 1961 年以来,气候变化已经导致非洲的农业生产力下降了约三分之一。[12]这表明非洲的农业生产力下降幅度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更为显著,意味着非洲每年需要进口三倍于过往的粮食以维持其庞大人口的需求。[13]非洲仅 3% 的耕地由运河或水库灌溉,农作物容易遭受洪水和干旱的侵袭。[14]维护资金的缺乏导致一些目前尚存的灌溉工程维护不足、破损失修。例如,苏丹的杰济拉 (Gezira ) 灌溉网络目前所覆盖的面积不足其曾经占据的 8,000km2 的一半。在某些情况下,到 2060 年,气候变化可能会迫使非洲脆弱国家的五千万人陷入饥饿困境。[15]
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 (UNECA) 的非洲气候政策中心希望能够量化气候所致损失和损害对经济的影响。该中心预计非洲将因应对气候变化而面临高达 2,900 亿美元至 4,400 亿美元的费用,这一数字将取决于气候变暖最终的严重程度。
非洲在气候转型中维持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亟需国际伙伴的鼎力支持。为维护一个健全稳定的全球环境,帮助非洲摆脱饥饿、战争和大规模移民必须成为全球使命。
自给自足对于长期解决方案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如果非洲解锁其令人羡慕的资源潜力,可以实现什么:不仅是几乎取之不竭的能源,而且还是清洁能源。毕竟,这个烈日炎炎的大陆拥有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太阳能潜力;然而,整个大陆目前的总装机容量仅相当于一个欧洲小国的总装机容量。[16]
在非洲全境广泛利用太阳能以及风能、水能、地热能等其他可持续能源,将带来巨大的益处——不仅仅是塑造一个更加清洁的环境,增强抵御气候危机的能力,还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改善民众的健康状况,并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平等。
对非洲而言,联合国设定的到 2030 年确保普及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似乎遥不可及,主要是因为非洲新能源项目的投资成本比成熟经济体高出两到三倍。[17]这一窘境意味着数亿人无法获得电力供应,严重地制约了他们的教育机会和就业前景。
现在正是应该在非洲大规模推广可再生能源的时候。国际能源署 (IEA) 的数据预测,到 2030 年,非洲的绿色电力成本将低于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成本。[18]
然而,进展依然缓慢,目前全球能源投资中仅有约 3% 集中在非洲。[19]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公有和私有经济共同采取大胆的举措。
全球主要金融机构正试图加速进程,有效降低私营企业的投资风险,并为长期的经济增长奠定基础。家庭和工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部分地区的需求将通过社区中心强大的电网来满足;而在其他更为偏远的地区,则可以依靠太阳能和电池阵列来支持离网系统,以保证电力的供应。
国际社会深知,支持非洲发展的最佳途径是助其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这意味着让非洲民众能够自主打造坚实的工业基础和制造能力。公有经济的投资可能会为货币带来巨大的增值效应——有数据显示,开发机构提供的 280 亿美元优惠资本将吸引超过三倍于此的私人资金。[20]
国际能源署最新的《非洲清洁能源融资》报告呼吁,到 2030 年之际,对非洲的能源投资增加一倍,每年投资额达到 2,000 多亿美元。其分析详细研究了如何实现投资的大幅增长,并最终全面降低清洁能源融资的成本。
国际能源署的非洲可持续投资解决方案包括:
- 调动政府、开发机构和私人投资者的资本——后者到 2030 年增加六倍
- 推出清洁烹饪能源项目,以减少对木柴的依赖
- 确保为拥有非洲大陆四分之三人口却仅吸收到一小部分发展资金的非洲低收入国家提供平等的支持
- 大力投资能源电网,以提高电力供应的可靠性,实现机会民主化,并助力快速整合可再生能源
- 鼓励广泛投资能源效率项目,以尽可能减少需求
- 将资金用于尖端技术项目,简化交付机制、混合融资结构和多边开发银行,降低私人投资风险
- 采用可验证的监管和监控框架,以吸引碳市场的投资
我们看到部分此类举措已经开始实施。吉布提年平均降雨量为 130mm,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国家之一。[21]在其沿海地区,每年约有 30,000 名吉布特人遭受海洋洪水的侵袭。不过,吉布提最近与多个国际合作伙伴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多风险灾害保险协议。
该协议将吉布提政府、非洲风险能力小组 (ARC)、笛卡尔保险和世界银行联合起来。在保护脆弱社区应对不可预见的干旱和降水影响方面,该计划与世界银行的畜牧经济去风险、包容和价值提升项目 (DRIVE) 相辅相成,共同致力于支持非洲之角的牛农对抗全球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
吉布提协议抛出了这种合作模式的概念。合作伙伴组织希望能面向非洲的 2 亿人口推广类似的项目。只有通过汇集技术资源和资金,我们才能确保有效实施应急规划和响应,从而保护人们的居所和维持生计。
ARC 的 David Maslo 表示,该示范协议证明了“灾害风险融资不仅可行,而且对非洲至关重要,因为气候变化对这片最脆弱的地区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响。”[22]
全球变暖严重阻碍了非洲的经济发展。它有可能瘫痪农业系统,威胁到教育和医疗保健领域数十年来的持续进展,并危及这片土地的文化遗产。迅速采取行动有助于控制此类风险,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非洲,从而造福全世界。
温度和人口同步上升
如果未实施充分的气候缓解措施,那么到本世纪中叶,将有逾 1 亿非洲人被迫迁移。非洲之角近 10% 的人可能被迫搬迁,以寻找避难所或维持生计。[23]
这些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需要投资于构建紧密相连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并加强对土地、水和其他自然资源的精细管理。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推出的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设施之类的项目,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该基金为致力于增强气候影响抵御能力的较小的国家提供可负担的长期融资。[24]
内罗毕举办的 2023 年非洲气候峰会等论坛,对于维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强劲势头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此次峰会汇聚了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等各界领导者的聪明才智,呼吁积极采取行动,以提升整个非洲大陆应对气候的韧性。峰会建议的措施包括:
- 重组非洲的历史债务并释放新的气候资金
- 确保国际社会兑现 COP15 的承诺——每年 1,000 亿美元气候融资
- 继续加快步伐,逐步淘汰煤电,并逐步取消对化石燃料的补贴政策。
- 保障促进气候改善的投资,以推动经济增长,到 2050 年非洲国家实现中等收入地位
- 激活 COP27 的“损失和损害”基金,以补偿发达国家在过去工业化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失
- 重视非洲的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以兑现巴黎气候协议的宏伟目标
- 坚持直接过渡至绿色燃料和循环经济原则,绕过工业发展传统上所经历的化石燃料阶段
- 加强阻止和逆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行动
- 扩大预警系统和气候信息服务,同时利用民间经验与知识以及公民科学
鉴于非洲的 12 亿人口预计将在未来 30 年内翻倍[25],所有这些行动都显得尤为紧迫,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最不利影响已经开始在我们的生态系统中逐渐显现。
国内和国际的私营经济将在这一必要的过渡中发挥关键作用。
私营企业应对非洲致命的气候危机
安利捷等企业正积极利用私人资本的强大力量,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全球气候脆弱的社区。
我们认识到气候是导致许多迫在眉睫的危机的核心因素,正致力于通过资助全球绿色能源的业务扩展来遏制全球变暖的趋势。
我们的旗舰可再生能源企业 Fotowatio Renewable Ventures (FRV) 负责管理中东、拉美、欧洲和澳大利亚各地的太阳能、能源储存、风能和混合能源项目。
在非洲等阳光充沛的地区,太阳能所具备的潜力能为无数家庭和企业提供电力供应。这就是 FRV 的创新部门 FRV-X 向德国“太阳能即服务”供应商 ecoligo 投资 1,060 万美元的原因之一。ecoligo 成立于 2016 年,正在通过创新众投平台帮助非洲等世界各地的商业和工业合作伙伴的太阳能项目进行融资。
非洲受干旱影响的社区是 Jameel Environmental Services 旗下 Almar Water Solutions 的业务重点地区。Almar Water Solutions 正全力以赴地研发并管理最先进的脱盐设施、智能水电网服务和当地数字化水利基础设施,旨在增强干旱地区清洁水供应的可靠性与覆盖范围。
在非洲,粮食安全同样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逾 5,500 万五岁以下的儿童因极端营养不良而发育迟缓。[26]
正是这样的统计数据激励了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贾米尔水粮系统研究室 (J-WAFS),该研究室由 Community Jameel 与麻省理工学院(MIT)于 2014 年共同创立。J-WAFS 为探求重大农业突破的研究提供资助,如抗旱种子或采用先进技术的未来农场等,这些都是在经历快速气候转型的非洲大陆上所采取的重大措施。
同样,全球研究中心贾米尔脱贫行动研究室 (J-PAL) 致力于通过确保科学证据推动公共政策以减少贫困,在非洲地区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影响力。在非洲,贾米尔脱贫行动研究室(J-PAL)团队联合 C40(一个由全球多个主导城市的市长组成的全球网络)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杜绝气候危机的全面失控。贾米尔脱贫行动研究室(J-PAL)经营着多个创新气候研究室,从非洲的视角解决全球变暖问题。与研究室成员合作的国家政策制定者包括从北非的埃及到撒哈拉以南的南非在内的多国政府。
非洲贾米尔脱贫行动研究室(J-PAL)总部位于开普敦大学,开展了多项随机评估调研,在多个社会发展领域针对收效良好的项目帮助合作伙伴扩大规模,覆盖劳动力市场、城市服务以及政治参与等。
贾米尔脱贫行动研究室(J-PAL)下属的研究人员在非洲共有 391 个正在进行和已完成的项目。最近开展的评估调研有助于多个社区应对气候危机,包括:
- 在坦桑尼亚的农民群体中建立对肥料质量的信任
- 在肯尼亚鼓励通过抵押贷款采购并使用雨水收集罐
- 在加纳促进医疗保健和健康保险参保
- 在塞拉利昂利用高产水稻品种提高收成并改善民众健康
- 将气象指数保险和信贷机制相结合,以增强埃塞俄比亚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力。
Community Jameel 推广了一系列其他举措,帮助提升这片幅员辽阔、多样化的大陆对抗气候变化的能力。
例如,Jameel Observatory 利用数据驱动的证据来预测和缓解气候影响,特别是针对低收入社会。它的两个旗舰项目包括贾米尔气候适应能力早期预警系统网络(Jameel Observatory-CREWSnet) 和贾米尔粮食安全早期行动观察站;前者利用先进的气候预测和适应能力提升技术支持农业社区,后者结合当地知识与科学创新,以攻克干旱地区的营养不良问题。
某些举措需要实地实施才能取得成功。例如,一位 Jameel Observatory 研究员前往肯尼亚梅鲁县量化牲畜饮食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这次访问填补了关键的数据缺口,有望改善动物营养水平并降低甲烷水平,如果团队成员仅实施远程数据筛选,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的。
考虑到气候建模技术和数据分析的最新进展,为预期行动提供更多融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吸引力[27]。一般而言,尽管提前投资可能更有效,但投资者们还是更倾向于发生紧急情况时才采取行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种观点亟待改变。
双重战略有助于非洲实现可持续安全
发达国家应当从自身破坏环境的发展道路中汲取教训,确保非洲走上一条更加可持续的道路,最终实现社会富裕与安全。这就需要双重战略。首先,充分利用先进的金融系统,使非洲国家在以技术驱动的现代化世界中蓬勃发展,进而推动整个非洲大陆经济的发展。其次,鉴于全球变暖标志着赤道地区气温和天气系统已经发生了破坏性的变化,我们应团结一致,共同对抗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
正如我同事——贾米尔粮食安全早期行动观察站的 Guyo Roba 博士——在 Philanthropy Age 的播客中所述,在这个环境不确定的新时代,慈善事业将在保护非洲生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削减援助预算已经导致配给减少,所带来的风险也随之加大,这应该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联合国所设定的全球升温不超过 +2oC 的目标现在看来更像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一个孩子的整个生命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命前一千天内的饮食,因为 90% 的大脑发育都在这一时期进行。气候预测技术正在不断改进;现在亟需追加国际融资,才能确保新掌握的气候预测知识能够为未来的具体行动铺平道路。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抱有希望。特别是在私营经济方面,成功的尝试能推动更多的成功。2023 年底,爱丁堡大学和国际牲畜研究所 (ILRI) 续签了已有数十年历史的共识备忘录,表示了对多个研究项目的持续支持,包括 Community Jameel、贾米尔脱贫行动研究室(J-PAL)和贾米尔粮食安全早期行动观察站[28]。正如我们所见,慈善是一项需要共同努力的事业,其源自心灵的付出,可以引发一连串的人道主义援助行动,产生多米诺骨牌般的连锁反应。
如果没有对非洲气候变化采取行动,我们会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因为它将导致逾十亿人经历苦难深重而寿命短暂的生命,而他们对美好人生的期望与发展的机会也会遭到残酷的剥夺。如果作出正确的选择,让整个社会都能踏上通向我们未来的旅程,我们才能真正促进世界各地的公平与繁荣。
[1] https://www.reuters.com/business/environment/how-climate-change-drives-heatwaves-wildfires-europe-2023-08-17/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970-0
[3] https://www.livescience.com/planet-earth/climate-change/which-islands-will-become-uninhabitable-due-to-climate-change-first
[4]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3/apr/27/human-driven-climate-crisis-fuelling-horn-of-africa-drought-study
[5] https://www.worldvision.org/hunger-news-stories/africa-hunger-famine-facts
[6] https://wmo.int/news/media-centre/africa-suffers-disproportionately-from-climate-change
[7] https://wmo.int/news/media-centre/africa-suffers-disproportionately-from-climate-change
[8] https://www.imf.org/en/Blogs/Articles/2023/08/30/africas-fragile-states-are-greatest-climate-change-casualties?
[9] https://www.cdp.net/en/research/global-reports/africa-report
[10] https://wmo.int/news/media-centre/africa-suffers-disproportionately-from-climate-change
[11]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1300864/gdp-value-per-capita-in-africa/
[12] https://library.wmo.int/records/item/67761-state-of-the-climate-in-africa-2022
[13] https://wmo.int/news/media-centre/africa-suffers-disproportionately-from-climate-change
[14] https://www.imf.org/en/Blogs/Articles/2023/08/30/africas-fragile-states-are-greatest-climate-change-casualties?
[15] https://www.imf.org/en/Blogs/Articles/2023/08/30/africas-fragile-states-are-greatest-climate-change-casualties?
[16] https://www.iea.org/commentaries/a-new-energy-pact-for-africa?
[17] https://www.iea.org/reports/financing-clean-energy-in-africa
[18] https://www.iea.org/reports/africa-energy-outlook-2022
[19] https://www.iea.org/commentaries/a-new-energy-pact-for-africa?
[20] https://www.iea.org/reports/financing-clean-energy-in-africa
[21]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3/05/climate-change-djibouti-multi-peril-insurance/
[22]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3/05/climate-change-djibouti-multi-peril-insurance/
[23] https://theconversation.com/climate-change-will-force-up-to-113m-people-to-relocate-within-africa-by-2050-193633
[24] https://www.imf.org/en/Blogs/Articles/2023/08/30/africas-fragile-states-are-greatest-climate-change-casualties?
[25] https://www.iea.org/commentaries/a-new-energy-pact-for-africa?
[26] https://www.oxfam.org/en/press-releases/over-20-million-more-people-hungry-africas-year-nutrition
[27] https://www.agtechnavigator.com/Article/2024/06/24/early-warning-systems-eliminate-hunger-so-why-the-lack-of-investment
[28] https://www.communityjameel.org/news/university-of-edinburgh-renews-partnership-with-international-livestock-research-institute